【架构艺术】一些通用的代码优化治理经验

在接手以前的项目做开发的过程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因为既有代码理解困难,导致代码难以删改,问题难以排查的情况。一份富含技术债的代码,不论对于当下的问题解决,还是未来的需求开发,都会形成累赘。因此,本文就分享一些通用的代码优化和治理经验。

首先我们需要从工作的角度去看待代码优化这件事情。需要捋清楚几件事情:

  • 当前工作需要研发什么内容?未来可能研发什么内容?
  • 历史的代码存在什么问题?有哪些优化的方法?
  • 从历史代码到研发的内容,中间我们需要补充什么?是否确实有必要优化历史的代码?

比起为技术而技术地去做代码重构甚至重写,锚定当前的目标,按需优化才是最好的选择。如果历史代码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,影响了核心的业务,那么必须强行去做修复,不论代码实现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。如果历史代码写的不那么美观,但线上跑的还比较稳定,那么也不建议直接做优化,更多的优先级应该放在新研发的内容上面。

一般我们觉得写的不好的代码,可能存在以下几类问题:

  • 命名不规范,没有明确表示代码背后的业务/领域含义
  • 没有按最小的粒度做条件判断,理论上无法覆盖所有的corner-case
  • 业务流程缺乏拆分,缺乏模块化
  • 没有按照语言特性做目录或文件组织

这几类问题都有对应的优化方法。首先命名问题,这个较为好解,了解一段功能的代码实现之前,自己心中要对预期的实现逻辑有数,这样碰到疑似没有说清楚的逻辑,也可以较好推断这些逻辑具体要做什么,当然如果是改命名的话还是建议慢慢改;其次是判断不清问题,主要的关注点是未覆盖的corner-case在线上什么情况下可能复现,风险怎么样,排个优先级去修,不建议一次性全部修完;再者是逻辑拆分问题,推荐是仅当在需要扩充内容的情况下才动既有逻辑,否则如果自己熟悉整个流程的逻辑,不拆也可以;最后是文件组织问题,笔者也经历过一个Golang项目,里面按照python写法来组织go代码,这个问题的解法只能是把新的逻辑放到新的目录,非必要不动旧逻辑。

虽然说代码本身存在问题,理论上必须要优化,但结合项目排期,工作的优先级,不可能说一个项目的代码要每时每刻都尽善尽美。在多人协作的研发场景下,比起写出最美的代码,不如写出足够稳的代码。治理代码问题也是如此,要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况和代码稳定性做好平衡。

版权声明
本文为博客HiKariのTechLab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处,谢谢~~~